扬 师 大 社 团 风 采 , 展 敬 敷 青 年 风 貌 。

 
校园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: 首 页 >> 正文
白鲸文学社成员赴海子故居缅怀诗人
发布时间:2018-03-28 浏览次数:

3月25日,怀宁县查湾村,金黄的油菜花田一片接一片,安庆师大白鲸文学社二十余名成员来到海子故居和墓前献花读诗,与海子相约第24个春天。

“你们是他的接班人”

走进查湾村,一眼就能看到被附近新建楼房围着的屋子——海子故居。曾经居住过的老屋早已被拆毁,这是2004年海子父母利用海子的稿费重新翻修的。在海子的房间里,两个靠墙的展柜以前摆放着他的各类证件奖状。如今,很多藏品都在纪念馆中展览,取而代之是海子家人的照片。

每年同学们的到来,都会让海子的母亲操采菊感到很开心,这群大学生在她看来,“是他的接班人”。同学们在屋内参观,她翻开一本诗集,找出海子在西藏、四川、北戴河时的照片给大家看。翻到一首《生日》,她轻声读了起来:“你坐在近处,坐在远方,像鱼群跟着渔夫,长出了乳房。葡萄牙村庄,长出了乳房。牧羊人的皮鞭,长出了乳房……”

“这些诗我都能背下来。”翻到一组写给母亲的诗时,操采菊眼里噙着泪光。她的文化水平不高,但却能读出海子诗里的美。在被同学们问到最喜欢哪首诗时,操采菊笑着回答,海子写的诗都喜欢。“他诗写得确实很美,可惜走得太早了。”她一连说了好几遍。

走近海子,用诗歌表达热爱

走出海子故居,在路的另一旁,是新建成的海子纪念馆与海子文化广场。纪念馆里收藏了海子曾经的用品、衣物、奖状,还有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。

在主题为“海子爱情经历”的展区,一首诗《给B的生日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,海子弟弟查曙明向大家讲述了这首爱情诗背后的故事。广场的石壁上,几首关于家园的诗刻在上面,1984年海子写下的成名作《亚洲铜》也刻在这里。参观完纪念馆的同学们聚在墙前,三三两两地合照。

到访这里的人,除了慕名而来的旅客,也有很多海子的故人。这其中有海子曾经的大学同学,也有他生前的好友。纪念馆前的一副对联,就是海子的好友、诗人西川撰写的。每到海子祭日,访客更是络绎不绝。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(3)班的隆世滢觉得,如今缅怀海子的人更多了,“来这里的都是有一定诗意的人”。

在海子墓前,大家用吟诵诗歌的方式表达缅怀,每年的海子故居行都少不了这个环节。

“我拦不住飞奔的火车头,它的速度太快,力量太强。但我可以在刹那,把我洒进广袤的北方。”社团指导老师雷素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,她读了自己写给海子的一首小诗。

汉语言文学2017(3)班的贺阡用一首《给你》表达了对海子诗歌的喜爱,她说:“很庆幸自己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海子,这种真实感让我对海子的喜爱更加深沉了。”

白鲸人的文学坚守

1994年海子5周年的忌日,就是在那一天,白鲸文学社的首任社长李潇和社员们踏上了第一次海子故居之旅。此后的24年里,社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但他们却从没缺席过。

现任社长张萍觉得,海子故居行传承的是一种真正的诗歌信念。她说,“白鲸人的坚守来自对海子和诗歌的热爱,24年里,它从一个团体活动逐渐变成了社团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信仰。”

“从大一到大三,海子故居行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大学的三年时光。”白鲸文学社主编倪大玉说,“从第一次来时的陌生好奇,到第二次的视为信仰,第三次再来时心里多了一份敬畏。这种感情上的变化,也是自己写诗至今的心路历程。”

在白鲸文学社里,像倪大玉这样热爱写诗的人还有很多。社团成立后的25年间,白鲸人在文学与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也未曾停止,先后孕育出水牛、漠子、黑光等知名度颇高的诗人,同学们的诗歌作品也曾在《诗刊》、《诗歌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校园文学》等各级杂志报刊上发表,1999年“白鲸”文学社在全国高校文学社团创作擂台赛中脱颖而出,勇夺“擂主”称号。(文/学生记者 郭金帅 图/学生记者 李金昭)

 
©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 Reserved.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拥有所有版权
地址:大学生活动中心(第五食堂三楼) 网维护与技术支持:社联网络信息部